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202课: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4-02-05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十九届常委会见记者时,总书记引用了元诸暨王冕的《墨梅》诗句,深刻表达了中国自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特点是善于观自然而悟人生,历代文人喜于托物言志,作为“岁寒三友”的梅兰竹,是最常见的表达人文品格的象征。诸暨王冕一生植梅、爱梅、咏梅,一生拒绝官场,保留住了自己的“清气”,为我滁人吴敬梓所推崇。

滁人引以为傲的《儒林外史》蜚声海内外,在吴敬梓的笔下,儒林中的读书人群像可不太光彩照人,称得上是古代“儒林变形记”。他笔下的严监生,他浓墨重彩的范进等,岂有一丝丝文人风骨。儒林中的读书人,大家一门心思地想着通过“读书”而”做官”而”发财“,行为极度扭曲,心理极度阴暗,而这背后是价值观的扭曲。书的开篇,却推出一位干净的读书人——“嵚崎磊落”的王冕,成为书中各位变形文人的鲜明对照。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其祖上虽曾为官显赫,但倒父亲一辈早已潦倒,加上他父亲去世的早,家中无力供他上学,于是帮人放牛,在放牛过程中坚持自学,终成为诗人,画家。他以画梅著称,尤工墨梅。成名后虽早期一度醉心科举,但碰壁并醒悟,终身远离科举功名,故被吴敬梓作为《儒林外史》中丑陋读书人的镜鉴。他性格孤傲,像他诗中和画里的梅花一样“凌寒独自开“,过着自己想要的自由的生活,他鄙视权贵,数次拒绝当官。

有过这样一段记载可以证明: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作府吏,冕称:“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奈何朝夕抱案立于庭下,以供奴役之使!”遂下东吴,入淮楚,历览名山大川。这是一辞官职。

又记:游大都,老友秘书卿泰不华欲荐以官职,力辞不就,南回故乡。隐居会稽九里山,种梅千枝,筑茅庐三间,题为“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以卖画为生,制小舟名之曰“浮萍轩”,放于鉴湖之阿,听其所止。又广栽梅竹,弹琴赋诗,饮酒长啸。这是二辞官职。

传朱元璋平定婺州,攻取越州,屯兵九里山,闻其名,物色得之,派兵邀请,欲授以谘议参军,但王冕很快病逝未果,这算是生前最后一次辞官。早先为了躲避官员危素等,他避居济南,也突出表现了其渴望自由而不是追求功利的人文风骨特点。

王冕爱画梅、咏梅。在他的《竹斋集》中,仅七言绝句就有《素梅》五十八首,《红梅》十九首,《墨梅》四首。托梅言志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真情流淌,渴望“清气满乾坤“,不要”人夸颜色好“,即使仅有淡淡墨色不似桃李芬芳,也自有气节操守,自成坚贞风骨,梅如此,人亦如此。

王子曰:明代刘伯温有诗赞王冕:“会稽老王拙且痴,能画梅花称绝奇。”王冕的贡献不是做了清官干了利国利民的事,而是通过画梅咏梅的文化活动,借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梅花,而抒发洁净清高的情怀和追求,让后人在价值观上有标杆有样板有趋附,这是他在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上的独特贡献。其实王冕不愿为官,直接是科举失利所致,根本是元末乱世所致,在没有一个晴朗乾坤,没有清明政治的元末,出来当官如何保持清白之身,如何做一个清朗之官?倘不能兼善天下,惟有独善其身,不能做一个”救世“的英雄,就坚守做一个”干净”的人,这大概是王冕的内心独白吧。

诸暨,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出过西施,舍身救国,这里出了王冕,清气满天。十多年前王子母亲最后在病床上时,时常忆旧,忆起几十年前在水文站工作时两位大十几二十几岁的老大哥的关照,其中几十年前就回到诸暨老家的楼圣耕老人复又联系上了,楼老从诸暨寄来茶叶和自己撰写的专著《凤仪杂录》,母亲托我买了滁菊等特产回赠寄去,之后定期电话问安,书信往来,是母亲病中的一丝温情慰冀。那一年,母亲去世后几个月,楼老的儿子电话来告知楼老高寿仙世,说明楼老生前很珍视滁州的经历和同事。在写到诸暨王冕时,这些往事我又不由自动浮现出来,恍如昨日。在Z世代年轻人中“断亲”行为日益流行的今天,上辈人重情重义的传统怎样传承下去,倒真是个值得重视的严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