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职业院校诊改

作者:专家     发布时间:2018-04-17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杨应崧:打造两链,找准诊改的起点 | 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专栏之一

2017-09-26 杨应崧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ianq03UUWGmKzcetjhrJ0Tia9PxTdSKqbVjoG5sX3xibdFnGegSRJWaTTjC4wwEaULZQhYOWnVulSib6BVwpP8icWeQ/640?tp=webp&wxfrom=5&wx_lazy=1

编者按

2015年,教育部发文在职业院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诊改一词迅速聚集了诸多学者和院校的关注、实践和讨论。2017年,教育部再次发文全面推进诊改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工作和进度要求。从本期起,《职教周刊》将陆续推出相关理论研究和院校实务文章,以引导战线凝聚共识、纠正偏差,促进各地各校学习交流。

 

立足于自己制定的目标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本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抑或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引起了误解,不少职业院校在制定诊改实施运行方案时,常错把参考提示理解为目标、任务,并以此作为起点,忙于在管理部门之间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看似雷厉风行、得心应手,却将诊改演变成了迎评促建,把诊改目的异化为了通过复核

 

诊改不同于传统评估,主体从他方转向了自身,目的从证明变为了改进。搞诊改,如果起点出了偏差,后面的工作就都会偏离预定轨道,甚至不知所终。因此,找准诊改的起点,打造目标链标准链,至关重要。

 

诊改首先要制定目标和标准

目标是指个人或群体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它在教学诊改工作中的重要性无需赘述。简言之,诊改中,目标决定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方向,如果连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都模糊不清,质量便无从谈起。目标是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标准是目标的具象表现,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没有清晰的标准。目标是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逻辑起点,试想,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标准,如何设计、组织、实施,又根据什么进行诊断、改进?自然也就形不成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

 

目标是诊改动力产生的源头。诊断就是通过现状和目标的比较来发现问题和偏差,从而产生解决问题、消除偏差的愿望,再转化为学习、创新、改进的动力。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比较,一切任其自然,诊改就成了无源之水。客观地说,一些学校之所以找不准诊改起点,其关键不是因为不重视目标设置,而是不清楚诊改的目标应当由谁来设置。诊改有一条核心理念:质量归根到底要靠自身保证。道理很简单,如果质量的直接创造者连目标都要靠他人代为设置,又怎么能负起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

 

有人质疑,不管是谁设的目标,教学工作关注的总是那几个方面,所以,不必纠结什么起点终点,搞个统一版本,让学校省点事、省点力不好吗?诚然,既然是教学工作,诊改的主要方面(诊断项目、诊断要素)存在共性,问题在于,各校所处的区域环境、行业背景、历史沿革、发展阶段、瓶颈短板千差万别,诊改的内在需求、工作重点、实施方案各具个性,不存在适合所有院校的万能目标。

 

尤其不容忽视的是,目标本身也有一个质量问题。能否树立科学、先进、合理、有效,切合实际又众望所归的目标,取决于目标设置的过程。没有广泛、深入的调研,缺乏大量数据的支撑,不做SWOT、坐标、比较、轨迹等分析,不组织全员充分互动、优化调整,不经过系统科学的论证,仅凭道听途说、先验假设树立的目标,只能是空中楼阁,既无法实现,也起不了应有的作用。所以,设置目标犹如用餐充饥,是没有人可以代劳的。将参考提示看成为目标、任务,显然是忘记了自己才是诊改的主体,把未来和命运交到了他人手中。

 

 

打造目标链,变管理为治理

 

质量保证的发展历程,走过了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质量治理的不同阶段。从依赖少数人居高临下的控制,到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再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共(共创、共治、共享),质量保证的重心逐步下沉,质量保证的水平不断提升。

 

零缺陷思维理论认为,一项由成千上万个动作完成的操作,只要有一个动作达不到要求,质量就无法保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每所学校都要从一堂课、一张试卷、一篇论文、一门课程开始,构建起完整的、有效的、规范的质量监控制度。海尔集团张瑞敏总裁说,十年前他砸冰箱(显示保证产品质量的决心),今天,他想的是让每个员工都成为CEO。传递的都是这样一种先进的、以人为本的质量理念。

 

诊改要求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起点都在各自层面树立的自身的目标,也就是说,学校首先要树立十三五事业发展目标,在学校规划目标的统领下,各专业树立各自的专业建设目标,各门课程树立各自的课程建设目标,每位老师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每名学生也要为自己树立成长成才的目标。每一层面目标的确定都要有充分可靠的依据,都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都要经历反复研讨论证。但是,都必须由这一层面的质量保证主体为主来完成。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职业院校若是仍然习惯于组织几个能人笔杆,闭关数周拟就一个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有老师、所有学生的目标体系,无异于刻舟求剑、削足适履。

 

打造标准链,做实目标链

标准是衡量目标的标尺,是目标的具象体现,也是目标本质特性的显现。目标若是没有标准支撑,仅仅停留在某种境地水平的描述,那就形同空泛的口号,照样起不了作用。

 

目前,院校在打造标准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谁来打造的问题,二是上下高低的问题。从标准和目标的关系不难看出,建立和目标相契合的标准是目标设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也就回答了应当由谁来建立标准的问题。并且,既然有目标链,也就一定有标准链。

 

至于应当眼睛向上建立高大上的标准,还是应当从实际出发建立跳一跳够得着的标准,历来颇具争议。目标要起到过程激励的作用,建立跳一跳够得着的标准就是必然选择。如果把明知无法实现的空话大话设为目标,并由此建立起脱离实际的高大上标准,看似聪明,却是自欺欺人,不仅与目标管理毫无关系,而且会付出失威、失信、失心的沉重代价。

 

标准的高与低存在着辩证关系。支撑发展目标的标准,相对于现状是高出一截的,但又不是遥不可及的。相对于某一层面的发展目标,标准守住的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但向上提升创新又不受限制。例如专业建设标准,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资源保障等方面应当有底线标准,各专业则需要根据其在学校专业发展规划中的目标定位和实际,按照品牌”“特色”“合格等不同的目标定位来制定本专业的标准。

 

下有底线,上不封顶的原则设置标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关乎责任、担当的大事。试问,如果办学、教学都能没有质量底线,那么,谁该为学生的明天负责?如果标准意味着一成不变、不可逾越,那么,怎么能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从一定意义上说,建立底线标准比建立高大上标准困难得多。因为前者面对的是所有院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后者考虑的只是少数,乃至极少数,两者背负的风险和担当更加无法同日而语。

 

德鲁克于1954年首次提出目标管理概念时就指出,制定目标是管理责任的五大基础之一。当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以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部门和个人的分目标,建立起纵横联结的目标体系(是形象的说法,准确地应理解为体系)。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使人们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人们的内生动力,发挥最大的能力。因此,打造两链是职业院校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必经步骤和逻辑起点。

 

今天,我们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搞诊改,拥有德鲁克无法想象的环境优势和技术支持,可以真正实施过程激励、奏响质量保证三部曲(事前、事中、事后)、实现持续的知识创新、创建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职业院校仍然需要树立属于自己的目标和标准,打造网络结构、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的目标链(体系)和标准链(体系),找准诊改的起跑点。

 

(作者杨应崧,系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92611

投稿邮箱:zhengaimsc@126.com

孙辉:克服思维惯性,激发诊改原动力 | 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专栏之二

2017-10-10 孙辉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ianq03UUWGmKzcetjhrJ0Tia9PxTdSKqbVjoG5sX3xibdFnGegSRJWaTTjC4wwEaULZQhYOWnVulSib6BVwpP8icWeQ/640?tp=webp&wxfrom=5&wx_lazy=1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和各职业院校全面启动教学诊改工作。之前,经过两年的试点探索,职业院校对诊改制度的思想共识逐步凝聚,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改革实践成效初显。但是,在试点省份的现场调研中发现,受思维惯性影响,项目管理、运动形式、迎评情结仍不同程度存在于部分院校的诊改工作过程之中,制约了其实际进程与成效。因此,激发诊改的原动力,保证制度建设知行合一,仍是当前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需要认清和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克服项目思维,形成诊改合力

过去一段时间,国家推出了示范校、骨干校等一批项目,推动了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政府支持与院校承诺的动力组成,对项目推进约束力强、对思想禁锢冲击力强,高职院校借势发展,集聚了优质资源,积累了办学经验,同时也习惯了用项目推改革的思维方式。然而,现在的诊改,不是项目建设,而是扎根学校的一次理念变革和制度建设,其核心是自主、全面、常态化,其动力源是内生的、全程的、持续的,其成效在短期内难以用显性指标测量。因此,项目化思维方式在推进制度建设中并不可取。

 

所谓形成诊改合力,就是对原有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的诊断、继承和改进,使相对分割、孤立的质量管控措施网格化、矢量化,最终形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合力。职业院校构建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可以从建立一个平台、架构两线监控、实施三级管理、构建四维评议的路径出发。其中,一个平台是基础,通过加强和拓展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平台数据的采集、分析和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决策和评价提供数据参考。两线监控是途径,通过架构质量生成和质量控制两套系统,形成协调配合的两线监控网络,为内部质量问责机制创造对立面。例如,在质量生成线上有教务处系部教研室教师,在质量控制线上有数据平台教学督导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三级管理是组织保障,通过建立学校、教学单位、教研室等三级质量管理机构和标准体系,形成时时、处处、事事都有质量标准和质量负责人。四维评议体现质量保障的多元主体,包括四类问责机制,如董事会、理事会、工会构成的内部问责,在校生、毕业生构成的用户问责,家长、用人单位、主管部门构成的外部问责,以及第三方评价组织构成的社会问责。

 

避免变成运动,增强诊改持续力

诊改是高职质量发展的一场革命,强调自发、自主、自适,不是一次质量运动,更不是一场质量宣示。在方案确定过程中,有些院校跟风走,省里怎么安排就怎么干,省里没有安排就观望不前,使诊改工作失去了自发性和自主性;还有些学校随风摆,等、靠试点校的成熟方案”“成功经验,认为试点的肯定是先进的,忽略了工作方案的自适性。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有些学校把诊改看成一场运动,强调发起人和推动者作用,将书记、院长推到制度建设的最前端,造成人治大于法制。诚然,这些运动式的做法可以使诊改快速上马,但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持续发力,就要遵循系统论、“PDCA循环等理论基础,实现螺旋上升的质量诊断、质量改进、质量提升和质量发展。如何保证诊改制度建设持续发力,又不因为疲劳效应影响效率,需要坚持三个结合。一是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校本实施方案的制定应尊重教育逻辑、产业逻辑,更要结合校情、学情从实际出发,切忌从众拿来挂墙上。二是导向性与激励性相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要考虑全局,更要突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核心环节,并要投入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全员统一认识共同推进。三是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学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经历着制度-机制-能力-文化-行动多个阶段,需要以基本学制、学年和学期为时间坐标,及时总结问题,更要感知成效,坚定全员质量发展的信念。

 

摒除迎评情结,激发诊改内生动力

诊改制度建设启动后,学界就展开了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评估和诊改区别的讨论,且在内生性与外在性、主动性与被动性等方面形成了共识。辩证地看,内生动力激发和外部压力传导始终是不可剥离的。高职院校传统评估通过外部压力推动内部改革,这在质量保障的初期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通过激发内生动力、诊断改进、提升质量来支撑外部的评价和问责,将成为职业院校适应管办评分离、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学校不可用迎评的方式应付复核,也不应盲目排斥外部评价,而应该把复核、评价的关注点放在检查自己是否具备自主保证的能力上,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内生动力,是职业院校质量发展的源泉。新形势下,职业院校质量发展的动力组成从外部问责转向内部自愿问责,学校、部门、专业、教师、学生形成动车组,教学诊改才能跑得稳、跑得快。其中,学校抓文化,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保障和激励,创造制度运行和孕育质量文化的环境;部门抓运行,设计时时、处处、事事的质量标准和制度,运行制度形成机制,持之以恒形成能力,支撑学校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专业抓服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教学服务学生发展,课程内容支撑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支撑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规格支撑岗位需求;教师抓课堂,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立足本职岗位,建立自己的质量标准,使课堂教学支撑教学目标;学生抓动力,要通过提高就业岗位供给质量,形成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还要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灵活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诊改制度不是证明高职质量的权宜之计,其建设过程必将是持续的、长期的、发展的。转变项目化思维、改变运动化方式、克服迎评化情结,做实培训使质量意识变被动为主动,用好平台使质量表征从主观到客观,完善制度使质量体系从零散到系统,形成机制使质量提升变一时为日常,诊改就能形成合力、持续发力。

 

(作者系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101011

投稿邮箱:zhengaimsc@126.com


袁洪志:高职教学诊改应重点做好三件事 | 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专栏之三

2017-10-31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ianq03UUWGmKzcetjhrJ0Tia9PxTdSKqbVjoG5sX3xibdFnGegSRJWaTTjC4wwEaULZQhYOWnVulSib6BVwpP8icWeQ/640?tp=webp&wxfrom=5&wx_lazy=1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职院校诊改的具体任务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树立现代质量文化笔者以本校诊改试点工作为例,围绕以上三项任务介绍本校的实践探索,希望对同行院校开展诊改工作有所启发。

 

构建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与各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前提。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厘清职责,明晰不同层级主体责任。学校建立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协调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运行工作,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与考核诊断,二级教学单位是质量生成核心,在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层面组织诊改运行,行政职能部门提供支持与保障。同时,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为导向,梳理学校各单位在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纵向5个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形成机构健全、权责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

 

二是建立目标体系,厘清链路,明确目标起点与落脚。目标是诊改的逻辑起点。学校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完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各项子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经费预算;打造学校发展目标——二级单位目标-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组成的目标链,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体系;出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案编制指导性文件,指导各专业编制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建设方案,使得学校规划目标能够向下延伸落地。

 

三是建立标准体系,厘清量规,完善各个层面标准。标准是目标的支撑,是诊断的标尺。在专业与课程层面,建立逻辑相关的系列标准,由教学主管部门制定学校层面的专业设置调整、资源建设、质量诊断等标准文件,作为校内专业建设的最低标准,并据此指导各专业和课程团队编制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文件,作为开展诊改的基本依据。在教师层面,制定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4个维度、11个等级的教师发展标准,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职称分类晋升标准、人才选拔激励机制与教师发展标准融为一体,激励教师不断自我改进提升。在学生层面,建立学生发展标准,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形成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社会能力发展”4个维度、20个要素、80个测量指标的学生发展标准总框架,编制学生发展自我测量表,建立学生发展诊断自测信息系统,形成个人自测雷达图,让学生及时自我调整与改进,同时协助指导教师实时监测学生发展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剖析成因,指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四是健全制度体系,厘清流程,建立流程与制度匹配的内控机制。学校优化部门工作流程,健全相匹配的制度,明确内部风险控制点,形成完整的内控体系,并紧扣目标任务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设计部门绩效考核性诊断标准体系。其中,事前重计划能力,事中重任务执行力和工作创新,事后重业绩增量的考核性诊断。考核性诊断结果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干部考核、各类奖项评选依据,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数据说话、自我诊改的内部治理常态。

 

建设服务诊改的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

从试点院校实践来看,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制约诊改工作开展的瓶径。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开展诊改工作的重要基础,需要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同步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自主研发为主,以需求为导向,建设适应学校诊改工作需要的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

 

一是建立校本数据中心,破解信息孤岛问题。要制定统一数据标准,构建共享智能交换平台,形成校本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用户单点登录,统一信息门户实现业务系统数据的自动抓取和呈现,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拥有个人的工作页面,能够实时查看自己关心的各项数据和相关信息。同时,建设大数据中心,开发监测预警功能,为改什么提供依据。

 

二是建立移动共享学习平台,破解课程教学诊改信息的实时性与共享性问题。自主开发智能化教学诊改平台——“工程云课堂,自动记录课前、课中、课后各类教学行为的过程数据,自动向学生推送每次课的学习报告,向教师和管理者推送课堂质量分析报告,实现实时诊断和及时改进。学期结束自动形成各类课程质量报告、二级学院以及全校的课程教学状态数据,为专业和课程的教学诊改提供依据。

 

三是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和校情分析平台,破解诊改依据的精确性与可靠性问题。建设网上办事大厅,结合各项行政事务的办事流程,方便师生在网上便捷办理各类事务,实时采集各业务系统运行的过程数据。建设校情分析平台,自动汇总统计各个业务系统的关键数据,为人才培养质量与工作绩效判断提供技术手段,为学院治理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培育和形成现代质量文化

在推动诊改试点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激发学校各层面主体追求质量的内生动力,培育并形成自律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文化,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一是加强制度规范,让质量标准形成权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明确制度建设的程序。上下、左右沟通确定工作目标和标准,通过管理信息平台,对年度任务、制度执行和相关决议事项进行公示、督办、问责。质量考核的结果在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中予以应用。

 

二是全员培训动员,让质量理念深入人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分层分类对全校教职员工开展专项培训,介绍现代质量理念,解读学校诊改方案,培训质量管理工具方法。组织党务、行政、后勤管理人员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培训,学习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经验。

 

三是建设透明校园,让质量意识成为自觉。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将各项工作在网上流转并留下痕迹,形成可追溯的数据,同时,对各项工作的进展、实效予以公开,促进办事人员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相关事项依法依规得以公开,确保教职员工深入了解校情校务,从而为有效实施民主管理提供途径和载体。

 

四是开展各类活动,让质量标杆引领提升。开展专业团队说专业”“课程团队说课程”“教师成长工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展示竞赛活动,引导不同层面的质量主体能够主动思考如何实现质量提升。设置系列质量奖,对年度工作中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以质量标杆引领学院质量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真正实施以后能形成学校自身的免疫与修复系统,改变学校的教学形态和治理形态,保证其按照既定目标健康发展。尤其要指出的是,在操作层面不要另搞一套,要与日常工作融合,在原有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系统全面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才能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系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103111

投稿邮箱:zhengaimsc@126.com


汪建云:培育“8字螺旋夯实诊改基础 | 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专栏之四

2017-11-07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ianq03UUWGmKzcetjhrJ0Tia9PxTdSKqbVjoG5sX3xibdFnGegSRJWaTTjC4wwEaULZQhYOWnVulSib6BVwpP8icWeQ/640?tp=webp&wxfrom=5&wx_lazy=1

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追求的理想境界,其核心是使每个人都成为质量保证的责任主体。《教育部办公厅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中也提出: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而激活这种机制的载体和流程便是培育“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简称“8字螺旋)。

 

 

“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示意图

 

1正确认识“8字螺旋

 

爱德华·戴明博士于上世纪中叶提出的戴明循环(PDCA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测(CHECK改进(ACTION循环,体现了以人为本、数据说话、持续改进等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为三全质量管理指出了可行的途径。由于当时缺乏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人们对检测(诊断)和改进的期望不高、反应不快、联动不足,全员”“全过程落地困难。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提升上,提倡前台+后台的工作方式。虽然流程类似于戴明循环,但诊断与改进的目的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实现知识的创新。进入本世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建立兼顾动静两态“8字螺旋,实现三全质量保证成为可能。

 

“8字螺旋由静态和动态两个螺旋叠加而成(如图)。所谓静螺旋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其中,诊断与改进在实施完成后进行,而主体因诊断、激励产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引发知识创新,形成自目标开始的、比较全面和深刻的改进方案。所谓动螺旋指的是在质量生成过程中,根据实时监测到的数据,及时发出预警和即时跟进调控、改进的过程,一般不涉及目标、标准的调整。两个螺旋相交于计划组织实施环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互联互动、缺一不可。此外,尽管两个螺旋都处于持续运动的状态,但相对而言,动螺旋的运转速度明显快于静螺旋,所以分别简称为动螺旋静螺旋

 

和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相比,“8字螺旋既重视对完成时诊改,也重视对进行时诊改。其中,完成时诊改旨在引发知识创新,进行时诊改旨在实现实时调控,须借力于网络信息技术。

 

2积极培育“8字螺旋

 

培育“8字螺旋涉及每位师生员工,事关工作(学习)方式、流程、形态的深刻变化,需要有个认识理解的过程。因此,在培育过程中,需要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找准起点。切莫把评估指标当成螺旋起点,把诊断改进变成项目,迷失了自我的责任。

 

二是落实主体。一个螺旋自始至终只能是一个主体,不能中途换人,或者越俎代庖

 

三是聚焦过程。高职院校有两轮评估的积累,又有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支撑,建立静螺旋难度相对较小。但是,因受评估思维定式的影响,学校会习惯于将关注的重点集中于结果而不是过程上,建立动螺旋的难度相对较大。实践表明,诊改工作启动以来,学校重静(螺旋)轻动(螺旋)的情况十分普遍。为此,有必要突出强调,自觉进行的诊改不同于他方组织的评估,在明确了目标和标准之后,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到对过程的监测调控上。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成效,而不是被动地等候宣判,碌碌于亡羊补牢式的整改。

 

四是优化技术。动螺旋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大小,立足于采集数据的数量、维度、完备性(比如,除了文字之外,还应包括声、像、图、表、行为、活动等);有赖于数据采集的原始性、实时性、准确性;取决于做出分析、判断、警示、指示的即时性、有效性。因此,理清智能化校园建设思路,加快过程数据的采集与信息挖掘,加大实时监测、预警、决策等技术的研发应用是当务之急。

 

五是营造动力。“8字螺旋的根本意义在于营造教学工作持续良性运行、上下左右联动、自觉改进提升的动力机制,其关键在于诊断激励两个环节。其中,诊断的作用是准确定位、汲取经验、发现问题、寻找关联;激励的目的则是以诊断结果为主要依据,奖励先进、惩戒落后,从而产生正、负激励作用,激发主体学习、创新的内生动力。此外,与传统的考核相比,诊断强调的是自我,激励的主要依据来自自我诊断。同时,诊断强调的是数据说话,而且说话的数据主要来自常态化采集的过程数据,倚重的是动态轨迹,而不是静态截屏。放眼国际国内一些称得上实现了现代管理的院校,考核早已升级换代——在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上,做到立足自我、常态动态、公开公正、简捷易行。

 

3认真践行“8字螺旋

 

现代质量观认为,质量是指产品、服务或工作对需求方的满足程度。“8字螺旋正是以自主设定的目标为起点,迫使主体主动查证服务对象、摸清实际需求、定制质量标准、致力持续改进、追求零缺陷育人,有利于各层面主体自觉树立现代质量观。

 

当今时代,学习力和创造力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而通过建立大大小小的“8字螺旋,既能激发自我诊改的内生动力,又能联动产生新的动能,使学习、创新成为自身需要、自发行为,使得组织和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同步得到提高。

 

一个时代的到来必然呼唤组织形态的变革。对照彼得·圣吉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学习型组织提出的五项修炼,不难发现,“8字螺旋的核心内涵与之高度契合:目标明确——共同愿景凝聚人心;系统思考——整体协同深邃全面;团体学习——交融联动成果共享;改善心智——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超越——持续创新持续改进。一些试点校的初步诊改成果证明,“8字螺旋实质性推进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质量管理实践告诉我们:三全之中,最难做到的是全员。然而,全员不落实,后两个也很难落到实处。“8字螺旋的设计对象是各个层面、各个岗位和每个师生员工,所以,在培育“8字螺旋的过程中,质量保证的责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每个人的身上。每一层面、每一岗位上的人都负起责任、成为主人、参与过程,也就实现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因此,唯有在全员上出实招、下狠劲,才能真正实现三全

 

总之,虽然对于如何建好、用好“8字螺旋,没有统一的方法和唯一的路径,但说到底,衡量诊改是否成功的最终依据是师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这才是诊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作者:汪建云,系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委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11711

投稿邮箱:zhengaimsc@126.com


正确认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原创 2017-11-08 林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正确认识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建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林 宇

抓质量、抓内涵是职业教育战线永恒主题和核心任务,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是完善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背景

推进诊断与改进是适应国家管办评分离要求、改进管理方式的必然要求。诊断与改进与学校的质量密不可分,自2004年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了两轮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从评估效果看,两轮评估对引导高职院校规范办学,改善办学条件,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的新要求,在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教育部不允许搞评估,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还要不要抓质量,要不要对质量负责,如何去抓质量,成为一度摆在我们面前很不好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在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对质量管理进行新的思考,新的设计。

推进诊断与改进工作是构建高等职业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我们筹备了很久,也研究了很久,筹备很久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于对业务负责,抓战线质量的一种考虑。研究了很久是因为我们国家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对于我们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定位这项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我们对于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它要解决什么问题,什么形式去开展,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建立一个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当评估作为一种权力从管和办分离出去之后,我们管和办依然要在我们内部建立一套自主保证质量的机制,这就是我们设计诊改制度的最简单的初衷。诊改制度的设计,从行政来说,这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个手段;对学校来说,是履行质量保证主体责任的一种方式;从更高层面来说,是管办评分离政策背景下职教系统保证质量的一项制度安排。

二、正确认识诊改与评估的区别

诊改和评估的区别很明显。首先是内外不同,诊改本身是我们教育内部自我保证的一种机制和相应的工作,诊改不是从外面评价我们的质量,诊改关注的重点不在于质量本身,而在于我们学校保障质量的能力和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评估、评价在管办评分离之后,是从教育外面看教育,对于教育的绝对质量给出价值判断的话,那么我们的诊改、复核就是对学校自我保证质量能力的一种判断,这是诊改和评估的一个重要区别。其次是动力不同,评估是自上而下(标准由上级制定),由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学校被动接受;诊改是自下而上(地方、学校均可根据自身定位和需要修订补充指标),学校是组织实施的主体,反映学校需求。第三是目的不同,评估是为了贯彻国家推行的质量标准(对上级要求的质量本身的评价);诊改是使学校工作符合自身的定位和目标(对保证质量能力的考察)。第四是主体不同,评估由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从管办以外评价质量;诊改由管理部门规划、学校自主实施,从管办内部保证质量。第五是结论形成不同,评估以学校工作相对指标体系的满足程度作为结论依据;诊改以学校自主诊断与专家复核的吻合度作为结论依据。第六是效果不同,评估通过做出价值判断对学校进行分级;诊改通过检验对象自主保证质量的能力完善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诊改与目前的评估应是内外配合、分工合作的关系。

三、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

一是提升自我保障意识。学校是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诊改制度主要是我们教育管和办内部自我保证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葛道凯司长讲过:要想把质量抓上去,首先办学的主体要有希望能够办好的愿望,有了愿望之后,要有方法,还要有相应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主的把事情越做越好。有些学校对自我保障质量的认识不足,有学校领导发言问学校开展诊改有什么好处,国家能给什么政策,诊改后能有什么投入。还有一些学校认为自己学校社会声誉很好,诊改是额外的负担。从这些发言可以看出学校对诊改的认识差异很大,我们首先要唤醒学校自我保障质量的意识。

二是全员动员。诊改不是学校一个部门、几个人的事情,它与学校整个运行联系在一起。内部诊改工作要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要把质量保证的责任和压力传递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不能让有的过程节点游离之外、各自为政,要实现学校质量保证工作的系统化。

三是树立开展诊改工作的信心。诊改是新词,但诊断改进拆开来看都不是新东西。每个学校或多或少都在做这样的工作,只不过是没有把它梳理起来,系统起来,提升起来。每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自己运转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机制。职业院校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最简单的步骤:首先,提高学校既有的质量保证工作的一致性;其次,提高学校质量保证工作的完整性,参照部里的指导方案和省级方案,根据校情补充相应的指标;第三,整体提升学校质量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成效。部里的指导方案是指明方向的,最终还是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通过诊改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尽在掌握、立行立改,这样你就不会担心被拉大差距。

四是正确认识复核。有些学校觉得复核压力很大,也没必要。复核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学校自主诊改工作的有效程度。诊断改进制度的设立比评估本身具有先进性,要有制度自信,评估就是外面来评你,给出个好中差的结论。自然大家都希望争取一个好的结果。保良争优,在可能的指标上争一争,但是对于我们诊改复核制度的设置,要比这个要更进一步,我不在乎你本身建立的时候质量如何,我只是需要看你建立了这套体系以后是不是有效能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评估尽量不暴露问题,诊改的复核你越是能发现问题,暴露问题,越是有效。整个制度设计上还是比较先进的,诊改就是对学校免疫和修复的机制。所以我们开展这项工作要有信心。

此外,诊改要重视数据支撑。做出判断不是靠拍脑袋,要靠分析,要有数据支撑,要能够说服别人。学校要结合日常教学管理开展诊断与改进,一些过程数据需要学校自己的管理系统来支撑。状态数据平台要能开放接口,让学校自己的管理系统可以与之对接。也就是说,学校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破除固有的教务、学生、督导等信息孤岛;另一方面促进学校管理系统与状态数据平台对接,真正推进状态数据从填报到采集的进步,实现上下贯通并各得其所。因此,除了统一部署的状态数据系统,也希望学校下大力气做好自己的管理系统,使我们的诊断改进能够站得住脚。

 

总之诊改意在长远,对于可持续发展、螺旋式上升都是最基本的保证。它的起点也不低,很多学校经历过了。将来我们可以预期的成果肯定更大。诊改工作引导了质量保证体系的先河,他的经验成果一定是非常乐观的。在职业教育战线共同努力下,诊改工作可以推开、深入。能够在高职教育中产生积极地引领作用的成果。

 

 


方灿林:抓好省级诊改的关键点 | 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专栏之五

2017-11-21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ianq03UUWGmKzcetjhrJ0Tia9PxTdSKqbVjoG5sX3xibdFnGegSRJWaTTjC4wwEaULZQhYOWnVulSib6BVwpP8icWeQ/640?tp=webp&wxfrom=5&wx_lazy=1

教育部职成司《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从加强领导、细化方案、试点引领、全面培训等方面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吹响了全面推进诊改制度建设的号角。对此,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推进落实?笔者以为,落实分类引导、研究培训、诊改复核等重点工作是关键。

 

强化省级统筹,落实分类引导

 

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有差别,制度建设的堵点不同,其推进方式就会不同。同一地区学校间的发展水平不齐,质量管理的痛点不同,其制度建设的进程也定不相同。因此,进入全面推进制度建设阶段,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加强统筹,更需要落实分类引导。

 

一是结合本省实际,完善实施方案。诊改制度不仅是学校质量发展的路径,也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重要抓手。地方应该因地施策,细化方案。例如,安徽省在高职诊改方案中,增加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课堂质量监控制度与诊改两个诊断点,通过诊断要点的调整,引导高职院校开展课堂改革

 

二是根据学校水平,开展分类引导。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地方推进制度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分类设计,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建立目标链和标准链,确保诊改目标的达成度。例如,浙江省中职方案明确,对于不同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学校,分层分类开展诊改试点工作。

 

三是结合专业特点,推进专业诊改。专业诊改是学校诊改的关键一环,也是省级诊改的重中之重。地方应加强行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推进以服务为宗旨的区域内专业诊改,引导学校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并实施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诊改实效。

 

依托专家组织,落实研究培训

 

省级诊改专委会是地方诊改制度建设的推进器,对于全面推进诊改制度建设有重要意义。网络数据显示,全国仅有7个省份公开了专委会名单,8个省份的专家学者诊改理论研究被职业教育诊改网转载,20个省份举办了省级诊改培训。由此可见,大部分省级诊改专委会的推进功能仍有待各地进一步加强。

 

一是加强专委会建设。地方应该指导专委会制定章程,健全运行机制,吸收、培养一批熟悉本省职业教育的诊改专家,夯实诊改组织保障。同时,借鉴全国诊改专委会设置,按高职、中职、专业、平台、理论等项目组进行分组,分工发挥专委会委员的个体作用。

 

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诊改是一项制度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样板可以参照,地方应该在本省诊改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广泛宣传诊改成果,发挥专委会在方案研制、政策咨询、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智囊作用。

 

三是做实培训提高效果。诊改培训是快速提高诊改认识的有效举措,地方应该扩大培训范围,既要有省级和校级决策者,也要有院系、教研室、专业、课程层面的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同时,丰富培训内容,围绕当前诊改主要工作存在的阶段性问题,做好政策解读、方案剖析、实践探索、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答疑解惑。此外还要灵活培训方式,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和培训对象,实行集中培训与送教进校相结合、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

 

创新工作方法,落实诊改复核

 

诊改工作具有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动力。在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诊改外部动力上下功夫,抓住关键领域,确保诊改工作全面推进。

 

一是系统推进制度建设。一方面,通过加强指导,引导职业院校激发内生动力,主动落实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学校诊改工作的进度控制,确保制度建设的全面推进。

 

二是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制度建设以来,国家启动了对9个试点省份的27所高职诊改试点院校进行现场调研工作,有力推进了试点省份及试点院校的制度建设工作。因此,地方也应该积极行动,推进省级试点,加大省级专委会对试点院校的指导,合力破解难题、总结成果、推广经验。

 

三是科学推进诊改复核。诊改抽样复核是检验学校自主诊改工作有效度的重要手段,地方应进一步细化诊改复核方案,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方式,以学校自主诊改为基础,聚焦院校自主保证质量能力,通过做好首轮复核引导诊改工作方向。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创新举措,各地应该主动作为,加强省级统筹,做好分类引导;健全组织保障,切实发挥专委会作用;创新工作方法,用好诊改复核,实现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机制的目标。

 

(作者系安徽省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创建办主任)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112111

投稿邮箱:zhengaimsc@126.com


吴访升: 用课程诊改带动教学质量提升 | 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专栏之六

2017-11-28 吴访升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ianq03UUWGmKzcetjhrJ0Tia9PxTdSKqbVjoG5sX3xibdFnGegSRJWaTTjC4wwEaULZQhYOWnVulSib6BVwpP8icWeQ/640?tp=webp&wxfrom=5&wx_lazy=1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地带。今年9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要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这是课堂革命的总体原则,也是课程层面教学诊改的基本准则。笔者所在学校围绕建设优质课程、构建智能课堂的目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课程层面诊改进行了实践探索,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做好建设方案,贯通学校诊改目标链

注重整体设计、逐级分解落实,构建学校二级学院专业课程衔接贯通的诊改目标链。

学校在编制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采用“SWOT分析法(态势分析),在准确定位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形成“1个总规划+8个分规划的目标体系。二级学院根据学校规划制定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团队根据二级学院的规划,通过行业企业调研,把握产业发展态势,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开展专业对标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各专业建设方案。课程团队紧扣专业建设方案,结合课程现有基础,制定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建设方案体现发展思维,由建设基础、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与举措、建设预期成果等内容组成。

完善教学标准,形成人才培养目标链

学校借鉴悉尼协议成果导向(OBE)的教育理念,构建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目标链。

一是在修订专业教学标准时,以调研多元利益主体需求为逻辑起点,根据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生毕业能力要求,进而细化分解为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依据指标点建构课程体系。二是在修订课程标准时,由落到某门课程的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确定课程目标,依据每个指标点,分解支撑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进而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制定学生学习合格标准。三是在设计单元教学时,将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为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项目、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设计系列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目标相关联。这里尤值一提的是,课程标准体现底线思维,由课程信息、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及内容、课程考核、实施要求与建议等内容组成,从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分层推进,最终实现全覆盖。

开发诊改平台,打开课程教学状态黑箱

学校围绕学生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教师课程教学投入等主要质量指标,自主研发了服务课程层面诊改的智能化教学诊改平台工程云课堂(以下简称平台),把课程教学状态由黑箱变成白箱,使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在课程诊改中能够落地生根。

依托平台,实现教师教学全程记录。课前,教师通过平台进行备课,列出单元教学目标,组织单元教学内容,策划课堂教学活动,将活动与学生学习目标相关联。系统后台自动记录教师备课情况,对教师备课内容更新率进行分析统计,对更新率低于15%的发出预警提示。课中,教师运用平台,激活每一个教学环节,上课前预热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实施针对性培养,因材施教。同时,通过点名答题”“一句话问答”“抢答”“头脑风暴”“显示墙”“练一练”“教师示范等平台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课后,教师通过平台及时与学生沟通,对学生尚未完全掌握的内容进行辅导答疑,及时批阅学生提交的在线作业,而系统则自动记录学生作业提交、教师辅导答疑和作业批阅等情况。

依托平台,实现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过程监测。通过后台数据自动统计分析,生成学生课堂学习报告,呈现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互动的情况,以积分的形式及时将学习目标达成度反馈给学生。同时,将教师课堂教学报告推送给授课教师,反馈学生考勤、学习目标达成度、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等情况。而教师则根据报告对自身教学方法、手段、重难点的把握进行诊断和改进,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实施课程诊改,保证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

基于课程建设方案,结合课程建设绩效考核开展诊改。课程团队依据课程建设方案,落实课程年度建设任务,通过编制课程建设一页纸项目管理报表,实施建设目标月度自我诊改,保证建设的进度与质量。二级学院对照建设目标和标准实施季度沟通反馈,保证年度建设任务完成。学校年末对照课程建设项目增量表,实施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诊断并与部门奖励性绩效分配挂钩。

基于课程标准,实施课堂教学适时诊改。在任课教师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的同时,平台实时监测每个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教师根据平台提供的状态数据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对于完全达标的学生课后可以给予更高难度的项目训练,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尚未达标的学生加强辅导答疑,帮助其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人人达标。

基于课程教学大数据,期末结合教学考核开展课程诊改。课程团队在学期末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课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报告进行自我诊断与改进。二级教学单位基于期末课程教学状态数据的综合分析,进行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评选二级教学单位优质课程,同时将评选结果运用于年终部门奖励性绩效分配。学校可以参考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教学状态、学生学习达标率、课程测评等方面指标提炼形成学校层面课程质量诊断要点,依托大数据进行分析排名,适时开展考核诊断,并将结果运用于教师的年度绩效考核、学院教学名师、教学技能标兵评选等奖励问责机制。

当前,生源多元化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大挑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法已经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唯有通过课程层面的教学诊改,树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转变。

(作者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投稿邮箱:zhengaimsc@126.com


胡展飞:高职院校治理范式的改革|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专栏之七

2017-12-18 胡展飞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ianq03UUWGmKzcetjhrJ0Tia9PxTdSKqbVjoG5sX3xibdFnGegSRJWaTTjC4wwEaULZQhYOWnVulSib6BVwpP8icWeQ/640?tp=webp&wxfrom=5&wx_lazy=1

 

教学诊改是高职院校推动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学校自我质量主体责任意识觉醒的建设性工作。《中共中央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因此,推进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就是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语境下高职院校治理范式的改革。笔者以为,这种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方式转变:从行政管理走向内部治理

任何一项改革,理念是先导,没有正确的理念指导,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普遍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有了一定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业导向等职教理念已获得广泛认同,但是,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内部治理的现代职教理念仍有待建立,如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学术自治、去行政化等方面,还缺乏实质性的价值认同。



当前,内部治理已成为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语境下的新型管理范式。德国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政府亟待从政策调控走向依法治理,建立利益主体合作博弈机制,实现多元化的共同治理。可以认为,教育治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高级形态,体现了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性,其特征集中体现在民主性上,以人为本是着眼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落脚点。教学诊改是当前高职院校推动内涵建设、强化自我质量主体责任意识的建设性工作,更是职业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此,从注重外延到注重内涵,从行政管理向内部治理的转变,是高职院校治理范式第一方面的改革。

 

目标转变:从关注迎评达标转向潜心自主保证

高职院校对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评估都不陌生,迎评达标是各院校普遍采用的被动应付的思维模式。评估的常规程序是:教育主管部门出具评估指标,学校对照评估细则准备材料,专家组核查材料、察看现场、打分、反馈,最后评出一个结论性质的等级……



教学诊改与传统评估不同,学校作为第一责任主体,从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总体架构着手,从关注迎评达标转向潜心自主保证:由重材料准备转为重点构建建设目标和质量标准;由重成绩展示转为运用数据揭示问题、诊断原因,进而改进问题、完善制度;由重形式架构转为建立动态的监督控制、形成闭环(PDCA循环),自主保证、自我完善、不断提升;由重完成任务转为激发内生动力,发挥主体作用。这种责任主体、内涵重点到制度规范的变化,是高职院校治理范式第二方面的改革。

 

重心转变:以需求为导向聚焦专业发展

专业是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办学单元,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发展水平的充分体现。因此,教学诊改的重点工作应聚焦于专业发展,建立与人才培养工作要素相融合的质量自我保证机制。这种保证机制应以自主自适为前提,重点关注三个。一是形成专业建设的内生动力。学校的教学单位应主动反思专业办学的实力与服务能力,寻找自身与全国高水平专业之间的差距,自觉寻找自身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转型的适切性,自觉形成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内生的自省和自信力。二是汇集专业建设的凝聚力。把专业发展标准作为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抓手,凝聚学校、系(部)、教师和职能部门等各层面的质量共识,调配、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发展力。三是生成质量保证的协同力。在招生培养就业过程中,建立专业与其他要素的联动机制,破解管理体制机制中各职能部门育人功能条块分割与孤立独行的状况,形成围绕人才培养、依托专业建设,各内部职能部门全力服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的完整人才培养系统,真正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这是高职院校治理范式第三方面的改革。

价值转变:将学生和教师发展作为诊改落脚点

教学诊改工作聚焦的是人,建立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教学诊改工作的全过程,将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学诊改之目的不为率先达标或评优排名,更不为取得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的办学经费,而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办学质量的根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作用,赋予学生充分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权利。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其逻辑起点就是关爱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教学诊改不是专门找教师的岔子,而是为了帮助教师发现和分析其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关注生师的成长发展,是高职院校治理范式第四方面的改革。



综上所述,教学诊改是对高职院校治理范式本体特征和条件的深刻改革,上述四方面的改革将有力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系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投稿邮箱:zhengaimsc@126.com


宗美娟:推动诊改需要系统发力|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专栏之八

2017-12-26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ianq03UUWGmKzcetjhrJ0Tia9PxTdSKqbVjoG5sX3xibdFnGegSRJWaTTjC4wwEaULZQhYOWnVulSib6BVwpP8icWeQ/640?tp=webp&wxfrom=5&wx_lazy=1

 

无从入手”“不知道怎么做是不少高职院校面对诊改工作的第一感受,而通过系统广泛宣传和深入学习研究,多数高职院校已逐步认识到建立诊改制度必须全面把握、系统思考,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真正助力学校内涵发展。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淄博职业学院自2015年开始筹划并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出思路,顶层设计引导诊改工作落地

 

诊改工作不仅关注高职教育的结果质量,更关注过程质量,即质量生成过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这是质量评价方式的质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做好这一工程,需要剥茧抽丝,找准推进工作的引线

 

一是剥茧抽丝,重塑纲目。强调树立全局思维,研究、梳理诊改工作的实质内涵,并重新分解归纳为建立并完善目标和标准体系、构建和不断优化质量改进螺旋、全面建设智能校园管理平台、逐步形成诊断与改进的长效工作机制、打造富有高职和地域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五大部分,把其作为学校诊改系统的联络点,同时落实好牵头部门、时间节点和考核诊断,建立起联络点间的密切联系,织就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这张大网。

 

二是贯通五纵,纲举目张。坚持化繁为简,把握诊改工作的内在联系规律,从五纵五横一平台中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出发,确定改革重心,明确五横对应的职能部门,并督促指导其按照目标链、标准链、实施链、保障链、信息链五纵的要求设计落实每个层面的具体工作,以这五个职能部门的逐步辐射带动其他部门及各系院的,进而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三是找准切口,全面激活。诊改工作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板,因此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至关重要。经过研究,学校从自主设定目标和标准开始切入,以编制十三五规划为契机,梳理形成了学校、院系、教师、学生各个层面完善的目标体系,同时对应目标体系确立学校发展的总体标准、专业分类发展的建设标准、教师年轮式发展的基本标准、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标准等学校层面的标准体系,带动系院、专业根据实际对号入座,或者更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确定各自标准,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标准体系。

 

四是数据支撑,精准施行。诊改的成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深度,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学校运行管理全过程的信息管理系统,导致学校领导层难以及时获取学校发展的实时数据,教师难以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信息,而学生也难以及时反馈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和遇到的问题。因此,诊改需要建立在对人才培养工作过程数据的分析研究之上,涵盖专业建设、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等全要素的内容。

 

 

定路径,有效方法推进诊改工作落地

 

确定思路后,需要出台一系列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意见和方案,为诊改落地明确实施路径,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改进。

 

一是三级落实,环环相扣。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建设方针,学校出台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诊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理念;在现有部门架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立诊改体系的职责,明确了目标体系、标准体系、质量改进螺旋、三中心一平台的智能校园管理系统、常态化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形成富有高职和地域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等六大具体任务;对诊改工作的考核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同时,为保证逐项落实体系构建的任务,学校还研究出台了第三级工作方案——《学期运行方案》,使各质量主体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完成,完成质量等均予以明确,前后衔接、逐层递进。

 

二是打造范例,渐次推行。学校优先选择工作职能流程性、项目化特征明显的部门作为典型,率先探讨研究关键工作环节,形成示例模板,以此指导和带动其他部门工作开展。以科研工作为例,我们梳理了自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至年度科研工作目标等目标体系,形成了科研工作量定额等标准,绘制了自申报至验收,以各类制度保障、半年/年度工作量统计、工作量实施预警、自我调整改进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改进螺旋示意图,而其他部门则对照示例学习推进,成效明显。

 

三是及时研究,有效跟进。为做好这项创新性工作,学校坚持遇到问题一起研究,重点问题重点研究,难点问题反复研究,及时通报经验与问题,并建立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学期报告和年度报告制度。比如,专业(课程)层面,经过近10次不同范围的深入研讨,形成了专业分类建设标准、课程分类建设标准、各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各类资源建设标准等。学生全面发展标准,则确定了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养、身心健康素质等4大项,思想水平、创新能力、学习态度、社会适应等20小项的关键诊断要素。

 

强保障,统筹协调保证诊改工作落地

 

要确保诊改能够落地生根,除了清晰的设计思路,有效的路径部署,还必须围绕诊改工作要求,加强统筹领导,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全力保障诊改工作的物能需要。

 

一是领导推动,团队司职。诊改不是强加给学校的额外工作,而是质量管理由被动的外部监管走向主动自我保证的深刻变革。诊改制度建设是实实在在的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的认识程度、推动决心、工作力度直接决定诊改工作的成败。学校领导亲力亲为,以现有部门为基础,组建了专门的诊改工作团队,全面负责诊改机制常态化之前的研究推进工作。

 

二是保证经费,整合资源。充足的经费是开展诊改工作的基本保障。学校科学配置财力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除培训与会议研讨专项经费外,重点加大对教学一线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成长成才、教师发展等建设发展经费。同时,将诊改工作的建设内容融入二级学院十三五规划,整合二级学院的财力资源,协调推进学校重点工作。

 

三是优化机制,加强考核。在形成各类质量主体自主保证质量的长效机制之前,加强对各部门诊改工作的督促和考核,是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有效手段之一。学校出台了诊改工作绩效考核办法,重点加强对工作过程的管理与考核,并纳入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奖惩机制,对诊改工作的推进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绩效奖励、评优评先、履职问责等常规考核结合起来,形成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动力机制。

 

综上所述,认清自身优势,找准薄弱环节,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完善制度、构建流程、数据支撑等建设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是学校内涵提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发展阶段。基于师生主动向好的意愿,把质量保证的意识和行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改进和提高质量的长效机制。

 

(作者宗美娟,系淄博职业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高职研究所所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周俊:编制中职诊改方案有诀窍”|关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专栏之九

2018-01-02 周俊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ianq03UUWGmKzcetjhrJ0Tia9PxTdSKqbVjoG5sX3xibdFnGegSRJWaTTjC4wwEaULZQhYOWnVulSib6BVwpP8icWeQ/640?tp=webp&wxfrom=5&wx_lazy=1

 

诊改方案是中职学校教学诊改工作的实施方案,没有科学的实施方案,诊改就难以取得应有成效。在笔者看来,中职学校编制诊改方案有诀窍,须理顺三个关系、坚持四项原则、抓实四个要点。

 

诀窍1:理顺三个关系

第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职诊改方案既不能只考虑共性要求,搞成全国一个版本;也不能只强调个性,背离部、省方案的基本要求。因此,首先要体现出部、省方案的共性要求:一要坚持好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二要落实好构建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断、持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搭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的目标任务;三要体现好坚守底线、学校自主、协同实施的基本原则;四要坚守好以本省诊改工作执行方案为基础建立本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明确诊改工作的重点、要求、周期和组织,并将自我诊改情况纳入年度质量报告的学校职责。其次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工作实际,创新诊改特色与个性。

第二,起点与愿景的关系。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中职诊改要守住底线,即在保证学校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诊改,这也是学校编制方案的起点。而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则是诊改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属于愿景层级。中职诊改方案的编制,不能将愿景等同于起点,应围绕愿景设置起点,通过对三个基本的诊改,为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打下基础。

第三,学校现状与时代使命的关系。中职诊改方案的编制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这是诊改取得应有成效的前提。同时,以此为起点,将时代使命融合到学校教育之中,对接中国教育2030”职业教育+互联网,建立健全对接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对接岗位群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开展课程建设,基于信息化对接教育现代化要求谋划教师发展,基于人人出彩对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要求规划学生发展。

 

诀窍2:把握四条原则

第一,立足基础原则。一是思想基础,诊改最重要的思想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说是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特别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和牢固树立质量立教意识、走内涵发展之路等方面的思想,要以此为指引,做好方案的编制工作。二是政策基础,即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诊改的相关文件,要吃透文件精神,开展诊改工作。三是理论基础,即新质量管理理论和供给侧改革理论,中职学校作为教育供给侧编制学校诊改方案,必须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放在首位,通过优化供给提升质量。

第二,行动导向原则。中职诊改方案重心应放在上,在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一要将重点放在过程上,虽然诊改也关注结果,但这结果是过程性的结果,是因果关系支配下的结果。二要做到目标可视,所设置的目标应是看得见的、可实现的目标。三是效应可感知,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寻找、分析、解决问题,且问题应是能改进的问题。四是即时改进,诊断与改进不能简单理解为诊断+改进,诊改作为一种状态的两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行为,要求发现问题后即时改进,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

第三,全员参与原则。每个师生都是教学诊改工作的责任主体,这是诊改的最大意义所在,也是编制学校诊改方案须坚持的原则。一要做好全员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让全体师生认知诊改是提升质量和培植学校自主发展能力的必然,是建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途径。二要走出依靠几个笔杆子做材料的惯性,在组织架构上将全员参与列为学校诊改方案的重要内容。三要在实施策略上将关键少数与全员参与结合起来,且关键少数的作用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体现在对全员的示范引领上。

第四,整体推进原则。教学诊改面向的是大教学,是学校的全盘工作,需要整体推进,才能取得应有成效。一要在诊改域面上改变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层面的传统做法,要落实到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二要在方案内容上覆盖全过程,包括诊改的准备、实施、检测等,其中准备是基础,实施是核心,检测是保障。三要重视诊改机制的建设,要在诊改制度的完善、组织的建构、工作流程的设计上作出相应安排。

 

诀窍3:抓实四个要点

第一,依据社会调研摸清家底。教学诊改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诊断改进,推进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提高,所以准确把握质量现状是决定诊改方案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关键和前提。因此,编制学校诊改方案的第一步,就是开展社会调研,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服务的需求主体,即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社区、家长、学生进行调研,然后依据调研结果,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基本情况、主要成绩和突出问题的基本判断。

第二,依据规划建构诊改标准。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学校具体工作目标、制度和相关标准均应与之吻合。按照跳起来摘苹果的要求,设置学校相关标准,特别是中职办学、管理、教学、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标准,要以国家标准为基本线,学校执行的标准绝对不能低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标准,一些学校特别是优质学校具体执行的标准,可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愿景确定更高的要求。

第三,融多元诊断于自主诊断之中。教育部将学校自主作为诊改的基本原则,列入诊改的基本程序,在工作方针中又提出多元诊断。中职学校在编制诊改方案时要将学校自主多元诊断有机整合起来。其中,学校自主明确学校是诊改全过程最重要的工作主体,这是诊改制度设计的最大亮点。多元诊断一是指引发并不断强化多个层面自我诊改的联动作用;二是指诊改过程中,引入相关人员、专家参与诊断,但诊改的核心主体是各层面质量的直接生成者,不能反客为主,否则就是评估,不是诊改。

第四,精心建构工作流程。编制学校诊改方案,要将工作流程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落实到位,包括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横层面。学校层面的工作流程,从目标的设置到标准的建构,从组织的建立到任务的落实,其间涉及到的所有工作都应在流程中予以体现;具体工作层面上的流程,都要按照新时代对工作和学习的形态及方式的要求,逐步建立起大大小小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此外,从目标、标准的设置到计划制订、组织实施,从过程监测、自我诊断到问题的寻找、内生动力的激发,从大数据分析到创新改进,其间每一个环节都应在流程中予以体现。

(作者系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育报

投稿邮箱:zhengaimsc@126.com

观点 | 刘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8-04-12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说明: https://mmbiz.qpic.cn/mmbiz/ianq03UUWGmKzcetjhrJ0Tia9PxTdSKqbVjoG5sX3xibdFnGegSRJWaTTjC4wwEaULZQhYOWnVulSib6BVwpP8icWeQ/640?tp=webp&wxfrom=5&wx_lazy=1

要:提高质量是高职院校的永恒的主题,是开展质量诊改的终极目的。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已全面展开,正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存在内生动力不足、标准和目标不明、组织架构不健全、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和第三方参与不够等问题。构建全面质量文化,营造良好的内部质量保证氛围;明确质量标准,健全内部质量保证标准体系;健全组织机构,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诊改工作信息平台;调动第三方力量,形成多主体多维度评价机制,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13-0055-05

 

质量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推进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基本条件。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创新。诊断与改进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根据教育部《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文件要求,目前,全国职业院校正在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现状,并就目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研究提供思路。

 

一、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提高质量的文件,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职学院的主要任务。教育部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了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质量保证机制更加完善[1]的建设目标。质量已成为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构建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职业院校工作的重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是以政府评估为主的外部质量保证体系,而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建立以内部质量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2003年,教育部制订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着手对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人才培养评估试点。2004年,各省启动对所辖高职高专的评估。为做好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教育部制订了评估方案,各省级依据方案进行实施,教育部负责定期抽查。20048月,教育部成立了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建立了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走上了新台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评估也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从现实来看,虽然全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已全面铺开,但实际上还处在实践探索阶段。以湖南省为例,20166月,《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各高职院校要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形成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2]并于20167月全面启动省级诊改工作。湖南省教育厅遴选熟悉职业教育、具有管理经验和公信力的职业教育专家、教育研究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等组成任期制的省级诊改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教育厅统筹管理和指导下,开展省内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指导、抽样复核以及省内诊改工作动态追踪、方案修订和宣传等工作。目前,首届省级诊改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组建已基本完成,正在开发、完善湖南省高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建立湖南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专题网站,以便集中发布诊改工作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同时,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制度,引导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的校本级专业技能考核、毕业设计考核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组织报送与应用,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质量预警机制。但是,种种情况表明,湖南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有如下五个方面问题。

 

(一)内生动力不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死结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一直是自上而下展开,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制订的政策、规划等文件而拟订的。也就是说,对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有相对应的模板供其学习,学校已经习惯于这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需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要求学校培养自我质量保证的主体意识,落实学院作为质量提高的主体责任,从计划制定、执行、评价、反馈等方面不断改革,促使质量螺旋式上升。但就现实而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和学生还不具备这种主观意识。自我诊改的意识内生动力源自于人的主观自觉,正是由于教职工和学生缺乏这种主观自觉,导致质量诊改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这正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死结。另外,作为内部质量生成的主体,目前,高职院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工和学生还缺乏一种与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也就是质量文化意识的缺失。[3]而教职工和学生对于学校质量目标和质量结果的认识和评价是质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质量观的重要内容。[4]显然,大多数高职院校暂时还不具备完整的大学质量观,不具备对学校质量目标和质量结果认识和评价的主动意识。

 

(二)标准和目标不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硬伤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同于以往的高职际校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估,评估的标准由评估的组织者设定,我们通常称之为既定标准;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的标准由质量生成主体(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来制定,我们可以称之为需求标准。既定标准只需要质量生成主体参照标准有计划地实施;而需求标准需要质量生成主体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建构,并贯彻实施,需求标准的质量生成主体既是质量生成者、创建者,同时,又是组织者、实施者。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诊改的标准和目标是不明确、不统一的,这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的硬伤。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目标,需要各高职院校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的定位及办学的特色自主制定,同时,要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创新。因此,这无形中给高职院校带来巨大的压力。过去,我们习惯于根据已有的方案,依葫芦画瓢,不需要考虑制订符合各自学院特点的工作方案,现在一下子要自己把握方向,提出一校一方案,就好像是一个习惯被大人牵着手学走路的婴孩,突然大人放手了,要自己走路,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目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也正处于这种阶段,需要克服迷茫,把握方向,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需求标准,制定切实的诊改目标。

 

(三)组织架构不健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软肋

 

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到底要建成什么样,教育部专家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就是要围绕五纵五横一平台,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五纵就是指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保证五个层面的工作或事按标准实施,达成即定目标);五横就是指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不同层面具体的工作或事)。[4]

 

就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现状来看,一方面,质量保证的组织体系不健全。尽管很多高职院校设有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开展评估、检查和督导等与质量保证相关的工作,但在质量保证过程中部门职责与分工并不明确,有的则附属于其他部门,如教务处、教学督导室等。因此,不仅造成部门之间职能重叠,产生相互推诿现象,导致质量保证效果不明显,而且,很多高职院校现行的质量监控机构与其他行政部门形成了两个不同的运行体系,质量监控机构没有切实地参与学校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学校运行环节,因此,达不到有效监控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组织架构不健全,是高职院校在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过程中的又一难题。

 

(四)信息平台建设滞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瓶颈

 

目前,各高职学院正在运行的有行政办公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迎新管理信息系统、离校管理信息系统、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网络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十多个,但这些系统大都是独立运行,都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接口。当进行数据采集时,一个数据表可能得分给好几个部门填写才能完整,不仅办事效率大打折扣,而且容易出错。没有信息化数据平台,教学状态数据不能得到开放共享,数据也就得不到使用和监督,不利于学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实施调控和改进。

 

信息平台的作用贯穿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将直接影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进度和效度。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到数据评价和反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信息平台的支撑。目前,国内大多高职院校的信息平台都不能实现这些功能,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是高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瓶颈

 

(五)第三方机构参与不够——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缺陷

 

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价机制建设中存在两个缺陷:(1)用人单位参与不够;(2)行业企业参与不多。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方包括举办方、学校本身、用人单位和合作企业,在国家实施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学校应该承担起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同时,要发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作用,积极开展第三方评估。

 

高职院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紧密,学生一般会提前进入用人单位进行实习,以便更快熟悉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大都仅限于输送人才,而在人才质量反馈方面并未有太多交涉。作为人才质量培养机构应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接受用人单位的评估。用人单位参与人才质量评价不够,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价机制建设中的一大缺陷。

 

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自2010年成立及2012年重组以来,在教育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领导下,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中心工作,积极发挥研究咨询和指导服务作用,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5]但是目前,行指委参与职业教育标准建设,特别是人才质量标准才刚刚起步,行业企业的参与不多,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评价机制建设中的另一缺陷。

 

三、加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塑造全员质量文化,营造良好的内部质量保证氛围

 

质量文化是指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betway必威体育_必威体育-投注*官网质量的意识、道德、行为、制度、责任感以及价值观等,要想真正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最终必然要综合为一种文化现象。[6]在目前职业院校普遍重视质量的大环境下,质量提升应是职业院校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要达到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局面,唯有不断形成学校质量文化,引导全体师生认识质量的重要性,增强人人都是质量生成者的主体意识,自觉执行质量标准,积极推进质量建设,才能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做好两个方面工作:(1)要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内生动力,牢固树立全面质量观,全面提升质量意识,自主开展诊断与改进;要有标准、有相应的工作制度、有科学的工作流程,并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有学院自身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2)要明确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宗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充实学院教育质量文化,推进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实现治理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利益相关方满意度的持续提升,全面达成并不断超越原定目标,实现同步提升。

 

(二)明确质量标准,健全内部质量保证标准体系

 

标准是推进质量诊改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实施质量诊断的依据和根本保证。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参考指标(坐标)体系中,包含5个诊断项目,15个诊断要素,37个参考诊断点,共涵盖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高职院校要围绕这些要素,对学院常规性工作进行系统地梳理与分析,结合自身的发展与特点,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等五个不同层面的标准链。具体来说,主要是:(1)制订学院各专业建设规划,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制订课程建设规划,建立课程标准;(3)制订师资建设规划,完善师资发展标准;(4)制订学生培养规划,明确学生发展质量标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不同层面的质量标准链,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的质量保证标准体系。

 

(三)健全组织机构,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机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成立了实施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内部质量保证委员会(简称为委员会),以保障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从组织架构来看,大部分学院是由院长或书记担任委员会主任,其它院领导为成员。委员会主要负责质量保证体系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审定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规划(方案);审定各层级内部质量保证目标和标准,审定质量事故处理结果;接受内部质量信息反馈,调控影响内部质量关键因素,保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顺畅。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任命专职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则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兼任。质量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1)负责组织、协调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2)制定学院内部质量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规划、工作方案;(3)制定目标考核与绩效奖励制度;(4)组织各专项工作小组开展诊改工作,组织开展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工作。在质量保证委员会下设质量保证体系构架组、教学质量保证组、学生发展质量组、师资质量保证组、服务质量保证组、协同发展质量组、质量管控组等多个专项质量保证组,负责相应专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任务落实,工作规划(计划)、工作方案、工作标准和工作制度的制定、审核、执行、监控及相应工作的自我诊断与改进,督导各部门按照计划执行检查改进(PDCA)的闭环管理理念,强化人才培养各环节的事前质量建标、事中实时监控、事后诊断改进。通过构建持续、闭环的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的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形成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有机结合的内部质量管控机制,做到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机制、常态化的课程质量诊改机制、常态化的师资质量诊改机制、常态化的育人工作诊改机制和质量事故管控机制等。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健全诊改工作信息平台

 

建设高速通畅、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环境,要加强软硬件建设,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化校园环境、智慧型教学系统、海量化教学资源、人本化教学模式、效能化服务模式,完善诊改工作信息平台,为师生学习提供服务,为教学管理服务,为诊改服务。开展诊改工作要以人才数据采集平台的数据为支撑,以事实和结果为依据,为了即时采集到这些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人人都做源头数据采集人,实现数据平台动态化管理,让数据开放共享,依据事实数据进行诊断,结合数据结果做好改进工作。目前,关键是要建立校本人才工作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制定采集与管理平台的相应制度,加强平台数据的应用与分析,通过采集相关数据,发挥平台数据采集方便、快捷、准确等优势,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概括及提炼,发现问题,推动诊改。

 

(五)调动第三方力量,形成多元主体组织多维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应满足个人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这要求职业院校质量不仅要接受内部师生的诊断与评价,还要接受社会的评价与监督。同时,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行业产业性和技术技能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意味着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企业,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对接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调动第三方力量,形成多元主体组织多维评价机制。一方面,要探索多种合作途径,使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参与学校的自我诊改、省市诊改复核、专业教学质量诊改等工作;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诊断与改进结果,实行评估组织主体分离,分别组织不同目的、不同类型的评价,帮助学校及时发现问题与差距、实现有效调适与改进。只有通过多元主体组织多维评价机制,让不同评价主体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才能做到诊改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大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途径。[7]开展质量诊改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完善治理结构,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保证体系,有利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在明确的标准与目标体系下,在健全的组织架构指导下,通过信息平台完成数据采集、应用与反馈,形成以质量为核心、以制度为保障的科学运行机制,并通过多元主体多维评价进行改进和循环。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将成为高职院校质量追求的恒久目标

 

Copyright @ 2006-2010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大学建设版权所有
办公地点: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办公大楼708室    通讯地址: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邮编:239000  联系电话:0550--3854708 385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