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查查!你的涉密计算机很可能违规外联
作者:办公室转发
信息来源:保密观
阅读次数:次
【关闭】
保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了12种严重违规行为,涉密计算机违规外联赫然在列。如今,保密法修订施行已十载有余,涉密计算机违规外联的低级错误为何仍屡屡发生?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典型案例
案例1:2019年9月,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某单位1台涉密计算机多次违规外联。经查,该单位新入职人员王某因工作需要,申请1台非涉密计算机,设备管理员李某遂从库房调配了1台旧计算机给王某。但由于该计算机的设备标签脱落,二人均未发现该计算机原为涉密计算机,最终导致违规外联。 案例2:2020年6月,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某市属单位工作人员刘某使用的涉密笔记本电脑发生违规外联。经查,刘某因工作需要,将涉密笔记本电脑带入单位会议室使用,由于会议室中网线标识不清,着急开会的刘某误将涉密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触发违规外联报警。 案例3:2020年9月,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某县级单位1台涉密计算机多次发生违规外联。经查,该计算机为办公室工作人员孙某使用,孙某在使用过程中,看到某软件发生故障,就多次按照软件提示,尝试连接互联网进行自动修复,造成违规行为发生。 以上几种涉密计算机违规外联行为,令人防不胜防。仔细梳理,其成因无外乎以下3个方面: 1.保密意识淡薄、保密技能不强。如案例1中,设备管理员李某在设备标签脱落的情况下,未进一步核实就配发给使用人员,而使用人员也不闻不问,直接连接互联网。案例2中,刘某在网线涉密属性标识不清的情况下,不找管理员询问就着急连接使用。案例3中,孙某明知计算机的涉密属性还连接互联网进行软件修复。而如果具有一定保密意识和技能,这些涉事人员应能够通过计算机运行的程序、线路墙插等对其是否涉密、是否联网进行初步判断,从而规避风险隐患。 2.设备管理混乱。比如,涉密设备与非涉密设备混放;涉密设备台账不清,设备的密级属性仅靠表面粘贴的设备标签识别;涉密设备清点维护不及时,标签脱落未能发现等。另外,人员交替中设备交接不清、管理人员违反规定将涉密计算机外送社会公司维修、将报废不用的涉密计算机硬盘拆下安装在非涉密计算机上使用等,也会导致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3.设备设施不完善。有的机关单位仅用普通胶水或透明胶带粘贴涉密设备标签,极易脱落;有的设备标签为手写,涂写随意;有的非涉密设备调整为涉密设备后,未及时更换标签,这些都容易导致误连接。 对策建议
那么,如何避免涉密计算机违规外联呢?需从人、物两方面加强保密管理。 相关人员要提高保密意识,加强技术学习,提高对失泄密风险隐患的自查自纠能力。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保密技术水平,在接受保密教育培训后进行实战演练,将保密技能由理论落实到实践。 加强载体设备全生命周期和动态管理,不能因人员变更、位置变化、用途调整等因素导致脱管失控。另外,全生命周期管理还意味着动态监管,机关单位应采取实时技术监控、随机抽查、定期维护等手段,确保涉密设备始终可管可控。 |